發表文章

那些被「誤診」為憂鬱症的成人過動症患者

圖片
 說「誤診」,感覺有點嚴重,不過我看到許許多多國外文章,的確是用「錯誤診斷」(misdiagnosis)這個字,來描述那些長期被診斷為憂鬱症、焦慮症的成人過動症患者。 講到成人過動症,我們常舉世界游泳名將菲爾普斯來當光明正面的範例,但多數人不知道,菲爾普斯的媽媽是小學校長,姐姐是美國奧運級選手,他的天賦與家世是千萬中選一的超級棒。這些英雄故事對工作、求學、人際陷入困境的過動症患者通常幫不上忙,有時反而會增加「你看別人可以為何你做不到」的指責。 媒體曝光的過動症典範人物,反而會讓人忽視那些明顯有憂鬱、焦慮症狀的「隱性」過動患者。看到那些走出困境的人,我們常以為過動症就是活潑、好動、活力十足、精力旺盛。但,有些患者在國中、高中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成績下滑後,家人不諒解、對自己的信心也漸漸喪失;偶發性的衝動白目行為、加上常晃神抓不住朋友聊天重點,讓朋友越來越少,小時候的朋友分開後交不到新朋友。人生缺乏亮點加上越來越孤單,讓這些人逐漸陷入憂鬱與退縮的惡性循環。 過動症、成人過動症的一些特徵,我會放在文末。如果你想瞭解你自己或你的親人、朋友是否有可能是被「誤診」的成人過動症、如何幫助他們,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

別再叫憂鬱症病人不要想就好|高雄觀點

圖片
常有病人看診兩三次有些進步,然後就消失了。半年一年或兩三年後,病人重新回來看診,我問說,為什麼後來沒有回診?回答說:「因為有人跟我說吃精神科藥不好,教我不要想就好」。 為什麼又回來看診?「過沒多久我又復發了,但一直忍耐不想服藥,直到最近實在受不了,還是得回來看診」。 我看診時,在判斷憂鬱症是不是一定要用藥最關鍵的標準,是大腦功能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比如說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變差,容易恍神念不下書,工作上容易出錯。如果除此之外,病人還出現缺乏動力、身體沉重、早上起來很不想起床、不想上班上課、原本有興趣的事情現在都沒興趣了,那就更支持憂鬱症已經嚴重影響大腦功能。 這時,藥物可能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常跟病人說,現在服藥的重點是不要再讓你「掉下去」,先把你拉起來,要不然你連多運動、跟家人朋友聊天、去做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都沒力氣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嚴重的憂鬱症往往伴隨揮之不去的自殺意念。有些人在騎車時會想說,如果我就這樣被旁邊的大車捲進去,好像也是一個痛快。憂鬱症會讓人心情沉重、全身不舒服,就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幾年有些學者認為,嚴重的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發炎」。容易憂鬱的體質加上接二連三的環境壓力,讓某些人因為壓力導致腎上腺素一直分泌,惡化大腦的發炎反應,最後造成腦神經系統的傷害。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不穩定,有些感覺就會過於強烈、情緒容易過度反應,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就會一一出現。 嚴重的憂鬱症代表腦神經系統已經受損,就很難快速恢復正常。抗憂鬱藥物通常會先提升「血清素」(serotonin)濃度,讓病人一些揮之不去的執念、強迫意念減輕,對外界刺激的感受不要那麼強烈,這是抗憂鬱藥物的第一層作用。 第二層作用就會比較慢。抗憂鬱藥物接著會促進「大腦的生長因子」,簡稱BDNF的分泌。當病人的狀況有稍稍改善時(如強迫意念減少、睡眠充足、生活較正常、有恢復運動),BDNF可以加速大腦的「修復」,讓病人復原的速度快一些。 也可以這麼說,嚴重的憂鬱症如果沒有尋求治療,有時會拖九個月以上才漸漸改善。如果有找到適當的藥物,可以降低病情嚴重度、縮短「因為大腦功能變差導致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一不小心就想不開跳樓尋短的風險。 所以,通常我會建議憂鬱症病人至少要吃六個月,讓BDNF的效果多發揮一點,減少未來的復發率。 然後還有個問題是,吃藥吃半年夠嗎?最近有些研究認

兩種安眠藥物的使用趨勢|美國觀點

圖片
 看到一篇二〇二〇年發表的研究,分析美國兩種常用睡眠藥物一增一減的趨勢,可以看出美國成年人服用安眠藥的比例很高,以及美國醫師心裡藥物增減的思維。藥物一是zolpidem(商品名史蒂諾斯、舒眠諾斯等等),藥物二是trazodone(商品名美舒鬱、杏緩妥等等)。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不像台灣可以透過分析健保資料庫,發表回推全國藥物使用狀況的論文。這篇研究分析美國大型醫保公司的用戶資訊,反應的是「美國買得起這等級醫療保險的人服用安眠藥的趨勢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