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憂鬱症病人不要想就好

常有病人看診兩三次有些進步,然後就消失了。半年一年或兩三年後,病人重新回來看診,我問說,為什麼後來沒有回診?回答說:「因為有人跟我說吃精神科藥不好,教我不要想就好」。

為什麼又回來看診?「過沒多久我又復發了,但一直忍耐不想服藥,直到最近實在受不了,還是得回來看診」。

我看診時,在判斷憂鬱症是不是一定要用藥最關鍵的標準,是大腦功能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比如說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變差,容易恍神念不下書,工作上容易出錯。如果除此之外,病人還出現缺乏動力、身體沉重、早上起來很不想起床、不想上班上課、原本有興趣的事情現在都沒興趣了,那就更支持憂鬱症已經嚴重影響大腦功能。


這時,藥物可能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常跟病人說,現在服藥的重點是不要再讓你「掉下去」,先把你拉起來,要不然你連多運動、跟家人朋友聊天、去做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都沒力氣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嚴重的憂鬱症往往伴隨揮之不去的自殺意念。有些人在騎車時會想說,如果我就這樣被旁邊的大車捲進去,好像也是一個痛快。憂鬱症會讓人心情沉重、全身不舒服,就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幾年有些學者認為,嚴重的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發炎」。容易憂鬱的體質加上接二連三的環境壓力,讓某些人因為壓力導致腎上腺素一直分泌,惡化大腦的發炎反應,最後造成腦神經系統的傷害。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不穩定,有些感覺就會過於強烈、情緒容易過度反應,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就會一一出現。

嚴重的憂鬱症代表腦神經系統已經受損,就很難快速恢復正常。抗憂鬱藥物通常會先提升「血清素」(serotonin)濃度,讓病人一些揮之不去的執念、強迫意念減輕,對外界刺激的感受不要那麼強烈,這是抗憂鬱藥物的第一層作用。

第二層作用就會比較慢。抗憂鬱藥物接著會促進「大腦的生長因子」,簡稱BDNF的分泌。當病人的狀況有稍稍改善時(如強迫意念減少、睡眠充足、生活較正常、有恢復運動),BDNF可以加速大腦的「修復」,讓病人復原的速度快一些。

也可以這麼說,嚴重的憂鬱症如果沒有尋求治療,有時會拖九個月以上才漸漸改善。如果有找到適當的藥物,可以降低病情嚴重度、縮短「因為大腦功能變差導致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一不小心就想不開跳樓尋短的風險。

所以,通常我會建議憂鬱症病人至少要吃六個月,讓BDNF的效果多發揮一點,減少未來的復發率。

然後還有個問題是,吃藥吃半年夠嗎?最近有些研究認為應該要持續服藥一年甚至兩年,病人的復原才會更完整。有時我會跟病人說,也許你服藥半年後,你的大腦從原來狀況的五成恢復到七成五,你自己的感覺就不錯,大腦功能與生活也似乎恢復正常了,但這時如果又遇到一個大型壓力,七成五的抵抗力自然是比不上憂鬱症病發前的大腦。

不過,告訴病人服藥半年就可停藥,病人會比較容易抱持正向希望,也會願意配合治療計畫。如果停藥後很快復發,或復發時症狀很嚴重,持續服藥的時間就要拉長,避免停藥太快時變成遺憾。

「大腦發炎」,就是人的一生多重壓力加速憂鬱症狀惡化過程裡的「果」。有些人的慢性憂鬱症根源於多年來有毒的人際關係、從小遭遇的不當教養、接連不斷的罷凌或家暴。有些人的憂鬱症是因為長期人生不順、許多負面因素不斷惡性循環。但當病人來到診間時,這些長期社會、心理壓力已經造成大腦的傷害,無法光靠意志力改善,也不是「把心事講出來」就會不藥而癒。

所以,我們要切記,對憂鬱症患者,不要講說「你不要想就好」「你不要這樣做就好」。嚴重的憂鬱症就是「大腦生病了」,你要病人照你的想法去想、去做,他真的就是做不到。換個角度來看,憂鬱症病人如果能找到適當的藥物快速緩解,那他還算是幸福的。跟病人說,你因為承受長期的壓力,引發大腦發炎最後造成憂鬱症,對許多病人來說也是一種「同理」,至少你承認他的壓力與苦難,而不是譴責他為什麼要一直想,這對憂鬱症的病情才有幫助。

附註:以下節錄「改善憂鬱症的十個方法」

  1. 睡眠一定要充足
  2. 多做運動
  3. 重新調整生活步調
  4. 不藥害怕憂鬱症藥物
  5. 找到合適的藥物,別太快停藥
  6. 比較「輕」的藥物或健康食品,有時也有效
  7. 學習放鬆訓練
  8. 早上起來曬太陽
  9. 隨時隨地伸展操
  10. 不要一直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