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會造成失智症?這是媒體跟網路渲染了
常有病人會問說,陳醫師我看網路上講說安眠藥會導致失智症,很擔心。
通常我會跟病人說:這些藥物,歐美國家一定是比台灣人更早好幾年吃到,而且歐美國家成年人有吃精神科藥物的比例,可能比台灣還高。如果藥物有這種後遺症,歐美國家怎麼還會敢吃呢?
有時我會進一步說:許多人不知道,得到失智症,壽命會縮短。同樣65歲的人,已經罹患失智症的人,平均餘命會比沒有失智症的人少了好幾年。如果吃安眠藥會導致失智症,我們應該會看到西方國家的平均死亡年齡下降。但現實上多數歐美國家跟日本的平均餘命都還在漸漸增加。
為什麼台灣媒體會渲染「安眠藥造成失智症」這件事情?在大學與大醫院裡面,要升遷就要不斷發表研究論文。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跑統計,是快速量產論文的好方法。但「跑統計」做出來的是「相關性」,有可能在失智症症狀剛出現、症狀還不明顯時,病人就已經先出現「失眠」,先找醫師開了安眠藥。(失眠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之一,在症狀嚴重到讓家屬帶去醫院診斷失智症之前,有蠻高比例病人已經先出現失眠症狀)
於是在資料庫裡就變成:這個病人吃了安眠藥幾個月後或幾年後就被診斷失智症。但這只是「相關性」,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如果病人是先罹患失智症,才開始吃安眠藥,從健保資料庫裡我們無法分辨。
這種跑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雖然可以提醒我們一些研究方向,但學術上的重要性並不高。任何熟悉統計軟體的博士生,都可以不斷跑統計,看看能跑出什麼「相關性」,然後來寫研究論文。在研究論文裡,一定會強調這只是「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但台灣某些媒體為了吸引讀者,也不會管那麼多,就用吸睛的標題,吸引讀者來點擊,但這同時也就會造成病人的恐慌。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安眠藥當然也有副作用,如果可以靠自己入睡,也沒有誰想要吃安眠藥。但長期失眠對身體健康不好,慢性病、癌症、總死亡率都會增加,有些人靠喝酒入睡那更不好。服用藥物是個快速有效的方法,我會建議病人先好好睡一陣子後,再嘗試漸漸減藥。
失智症跟遺傳體質有點關係,但盡量過健康生活、減輕壓力、要睡飽,也可以降低失智症的發生率。如果你現在在服用安眠藥,要避免越吃越重,也可以嘗試漸漸減輕藥量。但至少不需要過於擔心「服用安眠藥會造成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