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怎麼看自律神經失調?從陳嘉新所長的研究論文談起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這篇文章,我們將從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嘉新醫師的論文,摘要、整理,來讓大家知道學術界對「自律神經失調」的看法。


自律神經失調: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背後的真相

「自律神經失調」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在醫學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方面。這些症狀被稱為「無法解釋的醫學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失眠、胸悶、心悸、莫名的酸麻、緊繃等身體症狀,讓患者感到痛苦,但現代醫學無法給出明確診斷,去醫院做檢查也找不出什麼明確的並因。「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稱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解釋,但它背後的真相與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自律神經失調」與無法解釋的症狀

「無法解釋的醫學症狀」是許多患者和醫生的共同難題。這些症狀持續存在,但各種檢查卻無法找出明確的病理原因。由於無法找到具體病因,許患者常被認為是「心病」或「想太多」,即與心理或情緒有關,而非身體疾病。

在台灣,「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術語逐漸成為一種通用的解釋。以前可能叫做「腦神經衰弱」,現在通稱「自律神經系統」,顯得更有些科學依據。「自律神經系統」控制著人體的許多重要功能,如心跳、血壓、呼吸等,而當這些功能出現紊亂時,患者可能會感受到各種身體不適。因此,「自律神經失調」成為解釋這些模糊症狀的習慣用語,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對此有一定的認同。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字面上指的是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自律神經系統包括兩個子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其功能通常是拮抗性的。例如,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會導致心跳加快和血壓升高,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則會導致血壓降低和心跳減緩。自律神經系統支配著主要器官,包括心臟、肺、血管、腸道、皮膚和生殖器官,因此其功能障礙可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全身性和身體症狀。全身性症状包括焦慮感、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差。身體症狀通常涉及多個器官和系統,其中包括頭痛、耳鳴、口乾、呼吸急促、心悸、胸悶、噁心、胃痙攣、腹脹、便秘、消化不良、尿頻、各種疼痛、手腳心出汗和食慾變化。

醫生與患者對「自律神經失調」的不同看法

雖然醫生和患者都同意「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描述身體症狀的方式,但雙方對這個名稱的理解和接受度存在差異。對於許多醫生來說,「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方便的溝通工具。它讓醫生可以在不直接說明病患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一個「病因」。例如,精神科醫生可能會用「自律神經失調」來取代如抑鬱或焦慮這類帶有污名的診斷,聽起來不那麼具負面意涵。

然而,對於患者而言,「自律神經失調」更像是一個真正的病名。他們覺得自己罹患一種叫做「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這實際存在,只是目前醫學無法完全解釋。例如,有的患者將「自律神經失調」與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相提並論,認為這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身體狀況。

這樣的差異導致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障礙。例如,當患者要求醫生出具「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證明時,醫生做不到,因為這並不是正式診斷。這也反映「自律神經失調」的曖昧角色,它既幫助患者得到「認同」,也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真相。

心理與生理的模糊界限

「自律神經失調」這種解釋,讓病人心裡得到安慰,找到一個解釋,但長期下來對治療未必有利。當患者過度依賴「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稱時,可能會忽視潛在的心理或社會因素,從而阻礙他們從其他角度理解自己的症狀(雖然「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解釋,會讓病人比較願意配合醫師來服藥)。

結論:對「自律神經失調」的重新思考

「自律神經失調」的流行,反映了現代醫學在處理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方面的局限性。它既是患者尋求身份認同的工具,也是醫生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一種妥協。這提醒我們,醫學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尤其是在人類身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它們與外界的互動方面。

無論「自律神經失調」在未來會如何發展,它目前的存在已經反映了醫學如何嘗試為那些無法解釋的症狀提供意義和解釋。最終,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以揭示這些症狀背後的真相,並為患者和醫生提供更好的支持。正如《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話所說:「天地之間有許多事物,是你哲學無法夢想的。」

附註:對於所謂「自律神經檢測」

對於坊間流行的「自律神經檢測」(HRV),我的看法是,這檢測有時的確可以讓病人更聽醫師的話,更願意配合乖乖服藥,結果來說,這是好的。不過,我們還是看看陳嘉新醫師輪文裡對「自律神經檢測」的說明:

「周醫師對HRV在精神疾病中的價值持保留態度,因為他幾乎沒有發現HRV測量結果與精神狀態之間的穩固聯繫。目前的HRV測量只需要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因此,這些讀數更可能反映的是一種暫時狀態,而非持續狀況。此外,HRV僅測量心臟節律變異,這只是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將HRV讀數推廣至整個自律神經系統功能是有問題的。如果自律神經失調如HRV異常所定義的那樣,成為一種『真正存在的病症』,那麼它不太可能是一種已知的精神疾病。他總結道:『HRV測量的自律神經系統功能與精神障礙並不吻合。』」

以我所閱讀的國外研究,國外學者會讓研究對象帶著(揹著)可以24小時隨身攜帶的儀器,測量24小時,這樣準確度才高。坊間一次5分鐘的「自律神經檢測」,誤差會太大,缺乏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