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壓力如何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從醫學研究談起
長期壓力可能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長期壓力也可能惡化失眠、憂鬱與焦慮症狀。目前醫學界的理解,偏向於「壓力反應會激化 HPA 軸,引發大腦『發炎』(inflammation)反應,最終造成長期的症狀」。 所謂的HPA軸,就是下視丘(H)、腦下垂體(P)以及腎上腺(A),壓力反應會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刺激分泌腎上腺素以及可體松(cortisol)來抗壓。遇到急性壓力,比如要打鬥或逃跑,我們的腎上腺素會快速分泌,逃離險境後會緩和下來休息。 但如果我們遇到的是長時間的精神壓力、心理折磨,下視丘應該休息時無法休息,最後可能會破壞「戰鬥、逃跑後休息」的自然機轉,腦袋可能會一直煩惱、一直想,陷入慢性壓力反應會讓腎上腺素持續分泌不停,有科學證據證明這最後會導致海馬迴萎縮、神經突觸功能失調、以及神經發炎反應。這些生理機制,短期來說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長期來說甚至有可能讓失智症更容易出現。 長期壓力損毀HPA軸的功能,不止會惡化精神症狀,最後也會影響代謝功能與免疫。有長期壓力的人,如果運動量不足、睡眠與休息時間不夠,最後有可能感覺自己全身是病,很多地方不對勁,但去檢查又找不出問題,最後只好說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最近一些醫學研究認為,下視丘的「微發炎反應」,跟人類的老化有關。下視丘可說是大腦裡調控生物許多生理機轉的總司令,長期壓力會破壞下視丘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長期壓力也會惡化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我們所認知的自律神經失調,往往只是個開始而已。 減輕壓力、一定要睡飽,這是改善自律神經失調、以及降低日後慢性病發生率的根本方法。當然,多數人無法完全避免壓力,但可以防止壓力變得無法承受。以下是一些每日減輕壓力的策略: 嘗試放鬆活動,如冥想、瑜伽、呼吸練習和肌肉放鬆。 保持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並確保充足睡眠。 保持積極的心態,並練習感恩。 接受無法控制一切的現實,學會放下對無法改變的事情的焦慮。 在過於繁忙或壓力過大時,學會對額外的責任說“不”。 慎選朋友,多跟那些讓你平靜、快樂、提供情感支持,可協助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來往。 但,如果做了許多努力後,還是沒辦法改善怎麼辦?也有可能,你知道怎麼做比較好,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拿起健保卡,來看精神科醫師,還是最直接的方法了。